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04/2015
百格大家讲.17岁,你在做什么?
作者: admin

黄之峰在香港动员万人走上街头“占中”,用自己的方式争取民主。巴基斯坦的马拉拉因为推动女性孩童教育权,而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他们都是17岁的少年,而你还记得自己的17岁是怎样过的吗?

曾经是星洲日报学生记者(学记),目前任职马大新青年组织秘书的大学生郑伟伦分享自己的17岁日子,除了热衷学记活动,在学校活跃搞活动之外,因为是学记的关系,他也常看报纸。

星洲日报雪隆区学记负责人兼学海周刊记者王国刚坦言,当年的自己并没有像他亲手带出来的前学记郑伟伦般优秀,他17岁的人生多用在通过ICQ在网上聊天,和同学去补习,看报纸也只看体育版,对于时事是一知半解,学校里也没有教。

星洲日报学记队成立超过20载,目前学记队遍布全国,每年会固定招募在籍中四学生加入,一年的学记生活将通过各种活动、校园校外采访等培训过程,致力为新闻事业培养新血。

马来西亚的教育制度之下,我们看得到马拉拉或黄之峰吗?

拉曼大学副校长尤芳达认为黄之峰与马拉拉是两个在特殊环境诞生的特殊例子,例如在马来西亚着重科技创新,发展多媒体走廊计划的时期,也曾有中学生或大学生推出创新科技产品,而且还行销到全世界,这就是环境营造下所催生的个别案例。

王国刚则认为,多数国人的概念是17岁就是读中五的时候,如果青少年不在做这件事情就是异类,他认为,在这种环境下,年轻人不会觉得自己有太多选择。

谈到17岁少年是否非得读中五,郑伟伦就提出的确有很多无限可能,但他认为华裔父母应该不太可能把孩子送到技术学院。尤教授认同这一点,他也提出很多欧美国家对这方面的人才的要求很高。

当然,他强调,年轻人应该往自己的兴趣发展,但他不赞同一些鼓励孩子们辍学的声音,他以比尔盖茨为例子,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往自己的兴趣发展,从事软件开发的工作,而机会来的时候,他就能把握机会,尤教授反而奉劝年轻人努力充实自己,为未来做好准备。

黄之峰以及马拉拉年纪轻轻,就会主动关心社会,其中两人的家庭影响很大,黄之峰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导他必须关心社会弱势,而马拉拉的父亲本身就设立了一所学校,在塔勒班不允许女生上学的社会里,接受女学生入学。但马来西亚的父母会否鼓励孩子关心社会,还是更希望孩子们专注于学业,学生的本份就是将学业成绩搞好?

郑伟伦赞同学生也应该关怀社会,他认为尤其自己现在是公立大学学生,用的是社会资源来完成自己的学业,那关怀社会更是应该责无旁贷,他认为,学生应该主动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有人可以通过办活动等办法,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作为中学生也可以为社会出一份绵力。王国刚则提出自己带领的学记最近受了冰桶挑战的启发,也自发性的筹款,虽然没有参与冰桶挑战,但最后却将款项捐给了马大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团队,为他们添购器材。

家长不鼓吹公民意识,那在学校推行会不会是好办法?

郑伟伦指出学校早就在推行公民(Pendidikan Sivil dan Kenegaraan,PSK)的科目,只是老师们都会用来教授其他比较重要的科目,而且课程内容也非常浅白,效用不大。

而尤教授则认为面对现在的学生,空谈公民意识,他们或许没有兴趣,必须带入一些例子。

他也一直主张,就如独立思考,须看老师如何去引导。

被问及是否会让孩子参与集会,尤教授指出将先让孩子了解状况,包括了解抗议内容,让他从不同角度了解事物,再由孩子自行决定。他认为在政治参与来说,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参与程度。

以上内容整理自10月15日在网络视频平台http://www.pocketimes.my播出的清谈节目:《百格大家讲:17岁,你在做什么?》完整内容,请浏览网址连结:http://bit.ly/1CtQs0F或扫描QR码。

更多精彩课题讨论与剖析,请留意每周三,晚间10时网上直播的《百格大家讲》。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